一条咸鱼十洲

杂食上天,什么都吃

[年终总结] 2018-在路上

2018-在路上

 

2018年大概是我上幼儿园以来“不务正业”得最久的一年了。自从17年年底辞职,我就再没干过任何一件“正事”,直到六月底到达英国开始读语言课。然而就是在这最“不务正业”的大半年里,我做了许许多多我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

先是17年底的支教,再是18年初学了驾照,然后去了很多想去却一直没有去的地方,最后印出了属于我自己的随笔集。

我独自去了江浙、正定、四川、韩国。我曾经觉得一个人旅游是很尴尬的事情,出门在外没有另一个人陪着会缺少一些安全感,而遇到新奇的事物没有人分享也是种遗憾。然而自己跑多了,就发现其实这都不是问题。我毕竟旅游的经验十分丰富,难得遇到什么问题。即使遇到了,我也大多能依靠我的心宽冷静下来慢慢解决——比如记错韩元汇率换了太少的现金。看见什么想要分享的时候也大可以掏出手机给志同道合的朋友发条微信,总比身边有一个根本听不懂你在感慨什么的人要强得多。唯一的问题大概就是吃饭有点不方便,吃些小铺子里的小吃还行,若到了杭州想吃顿西湖醋鱼,多少有点浪费了。

而独自旅行的好处足以弥补这点浪费。一个人行走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何时出发何时回程,可以觉得累了就赖床,觉得有精神就步行三公里。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呆。我还记得我在三星堆看见青铜树时的震撼,那颗顶天立地的大树在昏暗的走廊尽头立在一柱光里,像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我站在它下面,仰着头看它枝头立着的鸟儿,半晌才把下巴托了回去。我绕着它走,从各个角度瞻仰它。导游领着一个又一个团队从我身边过去,而我不予理会。我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看这棵树——但凡有第二个人和我一起,我是绝不好意思在这里站这么久的。

但西藏我是不敢一个人去的,毕竟高原反应是真的可以要人命。我妈牵头,租了两辆越野车,组了个八人团上了路。我是唯一一个和她差着辈分的团员,因此一路的特别沉默。但西藏确实是值得的。蓝天、草地、雪山、湖水、桃花,每一个我都见过,但当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种令人炫目的美。这里的鱼儿在云里游,这里的桃花在雪中开,好像每一个生命都竭尽全力,单纯而美好。西藏还是一个令人亲身体验祖国“基建狂魔”的地方。我还记得司机拍着方向盘说“卧槽这里都有隧道了”,然后指着隧道口一条还没二十年前华北农村田埂宽的土路告诉我们“那是老国道”。还有那张我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山口上发出的图片——我裹着最厚的羽绒服下车三分钟就被严寒和狂风吹成了孙子,而那里竖立着一个又一个输电塔和信号塔。以至于白雪皑皑的山口信号都比伦敦市中心的火车站好。走的地方多了,好像这世上就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了。无论贫穷富饶,在我眼里只是又一个“不同”而已。这样看向脚下,似乎觉得前路也没有那么迷茫了。

几趟旅途的间隙,我在家从早待到晚,可每到第三天上就会心慌。那是一种裹足不前的“负罪感”。即使我在学车,即使我在排版,即使我在做视频,可心里就会有一个若有若无的念头:“可是未来,这有什么用呢。”

一直到了伦敦,高中同学给我发微信说有事和她讲,压力不要太大,我才恍然觉得自己其实没什么压力——我出国留学是释放压力来的。这时候似乎一切都豁然开朗:“有用”的事不光是能挣钱,也包括能开心。

学习很难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我在语言班的时候也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只能用做饭给生活增添乐趣。好在正课开始之后世界明亮了——毕竟是真正自己选的专业和课程,学起来大体还是开心的。课堂上的观点不同要比生活中的和谐很多,毕竟课堂上谁也不会想着“说服”谁,大家都是三观已成的成年人了,能拿出来在课上讨论的“重大”问题上,谁也不比谁正确。这样平心静气地交流是舒服的,是“和而不同”的氛围。回想起工作的时候每说一句话都要斟酌十遍,我第一万次慨叹还是上学好。

上完了学还是要回去工作的,我在这边找了几次职业指导,也投了几次简历。可指导并不能让我更明白,投简历只让我体会到了国籍歧视。我想,那就随缘吧,反正只要一直在路上,总能到达远方。

 

(PS. 看了看前两年没敢发出来的暗黑系年终总结,我感觉我决定辞职留学真是一个再“有用”不过的选择了=-=)

 

评论(2)
热度(21)

© 一条咸鱼十洲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