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咸鱼十洲

杂食上天,什么都吃

[质问箱]文章的广度与深度

不知道写什么于是撸起了质问箱


抱歉之前跳过了说好马上就答的,然后我就陷入了飞机-倒时差-买东西-买不着-到处买-去学校-迷路的神奇循环……于是现在才抽空答qwq

首先说“文章的深度”这个东西,我理解就是“这篇文章读完了之后可以引起思考”。

引起人思考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提问,比如“你觉得死亡意味着什么?”

议论文的开篇、演讲的热场都经常这样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要写议论文,那么我们文章的深度就取决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理解的程度。如果我们能把这个问题想透彻并且讲透彻,能让读者跟着我们的思路走,那这篇文章就是有深度的。

(譬如鲁迅的杂文,问题挑得犀利,分析得透彻,言辞还很锋利。)

但如果我们要写记叙文或者是小说,“深度”就不是这样体现的了。我们仍然需要对一个问题有足够深的理解,但表达不能是议论文那样的“说理论证”,因为读者看小说不想听说教;也不能是问题里说的“几个形容词”或“几句有深意的话”,因为这远远不够——我们得用整个故事来提问

从大纲、从故事背景开始,所有的一切都要为我们提出的“核心问题”服务。你不是用自己的嘴提出问题的,而是用人物的境遇提出问题。

比如“死亡”这个话题,一句“有人的死轻于鸿毛,有人的死重于泰山”是所谓“有深意的话”,但是如果我们在写小说并且希望这篇小说对“死亡”进行深入的探讨,那么这句话本身只能是用来点题的。

我们需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设置一个人“轻于鸿毛”的死和另一个人“重于泰山”的死,比如一个乞丐死在街角,大街上挤满了为某政要送葬的人。

甚至还可以是一个人的死对于A来说“轻于鸿毛”对于B则“重于泰山”对于C甚至“甘之如饴”。比如前段时间被围观群众起哄跳楼自杀的女孩,对于一个几千公里外不看新闻的农民来说她的死轻于鸿毛,对于她的家人来说重于泰山,而对于跑去掀白布的那位来说大概可以是“甘之如饴”。

然后比如,我们想通过文章表达的对“死亡”的思考是:“人必然会死,那不如在没死的时候好好享乐,然后选择一个漂亮的死法。”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挑选文章的侧重点。

以乞丐为例,我们可以在正文极尽文笔来描写一个乐观乞丐的快乐生活,并在最后的时候营造出大街上送葬的人也顺便给乞丐来了一次超规格送葬的气氛,甚至可以写成讽刺喜剧。

以跳楼女孩为例,我们可以在正文极尽渲染女孩活着的痛苦、死亡时的悲愤、死后围观者们的不尊重以及她家人的痛苦,然后在压抑的氛围里借助一个角色的口简单一句话点题(绝对不要长篇议论),甚至可以用描写来收尾(比如死者的父亲看见路口走过一群女孩子,和他女儿一般年纪但是很快乐,他想如果女儿生前也这么快乐那么即使在今天因为事故死亡至少也不会这么悲剧之类的,还可以加环境描写)。

大概就这么多想说的,总的来说,想让一篇小说有深度,就要让整个故事都成为你的问题。当然,最基本的是你要对某个问题有一个观点。

评论(5)
热度(51)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一条咸鱼十洲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