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咸鱼十洲

杂食上天,什么都吃

[读书笔记]口述影像对文学创作场景构建的启发

*赵雅丽《言语世界中的流动光影:口述影像的理论建构》读书笔记兼有自己的发散思考,此书大陆非常难找,最终我选择去国图。即使国图,它也只有一个副本,还在闭架区。闭架区周六不开,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主要是针对场景构建问题的一些思考,欢迎交流

*感谢首页的大家帮忙!

————

刷知乎时,无意间接触了“口述影像”的概念。这一概念是为了让视力障碍者可以欣赏影视作品而产生的,“口述影像”即在电影播放过程中,视力正常者为视力障碍者“讲”画面内容的过程。这一概念不仅涉及视觉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也涉及讲述者插入话语的时机、句长、语气等对剧情理解的影响。我认为这一概念对于小说创作是一个很好的启发,遂往国图去读了台湾赵雅丽博士《言语世界中的流动光影:口述影像的理论建构》一书。此书是口述影像领域中文专著的一根独苗,虽然整书结构安排得不大恰当,做教材欠了些火候,但让我从中汲取一些创作相关的灵感是足够了。

 

如下为读书笔记及与创作相关的发散性思考整合:

 

一、视觉符号向言语符号的转换

进行文学创作时,必然会涉及场景或事物、人物外貌等的描绘,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视觉信号向言语符号的转换。

1、信息的丢失

画面是二维的平面,而文字是线性的。这就意味着,一张图片可以在一瞬间传达出来的信息,采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时候是需要耗费一定时间的。同时,图片里的信息在语言表达时注定会有所丢失。

2、想象力的补全

但无论何种表达符号,都是源自同一个真实世界的。因此,在采用语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通过意象的使用和事物参照价值的表现,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进而对缺失内容进行自主补全。这种补全较图像的表达方式会产生更多可能性,这也是语言符号的魅力所在。

 

二、场景构建的三种逻辑

通过语言符号构建场景时,更多地依赖读者的想象力进行现实场景的重构,因此在对场景进行描写时有必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有逻辑的描写有助于读者快速重构场景,并加深印象。

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采用不同的逻辑构建场景。

以下是我想到的三种构建逻辑:

(随意命名,姑且一看)

1、平面式:将场景看做一张照片,从整体印象出发进行描写与构建;

2、镜头式:以电影动镜头拍摄的手法进行构建,即从场景中的某一特定点出发,渐次展开描写;

3、人物式:以一个进入该场景的人物的视角进行描写,从人物平视的视角或第一印象出发开始构建。

我根据这三种构建方式,创作了以下三句场景描写作为例句,向读者询问阅读体会:

1、这是一个华丽的大厅,流光溢彩的水晶灯与交错的彩绸将热闹的人群笼罩其中。

2、这是一个华丽的大厅,顶上是一盏雕刻精美的水晶灯,荧光顺着彩绸流下,落在了攒动的人头之中。

3、这是一个华丽的大厅,门里人声鼎沸,只看见绅士与贵妇们在华美的灯光下互相招呼着。

读者的反馈大致如下:

句1(平面式):

反面印象:绕口、平乏、快餐;

正面印象:短、简单流畅、不杂乱/注意力有焦点、有整体感、有画面感;

句2(镜头式):

反面印象:像说明文、注意力分散、辞藻抢戏;

正面印象:前后有一致性、可以感受到视觉画面的流动性/可以轻松想象画面、有整体感、精致、可想象空间大;

句3(人物式):

反面印象:带有主观性、重点在人不在场景、没有深度;

正面印象:鲜活、动态、有故事、接地气。

 

综上,我以为这三种方式的使用场合如下:

1、平面式:需要快速地展现一个场景的情况;或在需要冲击力时可考虑;

2、镜头式:剧情节奏舒缓,有充足的篇幅构建场景;或特别强调气氛烘托的情况;

3、人物式:剧情紧凑,人物心理与场景有强大的联系;或篇幅不足的情况。

 

三、信息的适量原则与选取

真实世界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例如我曾就一枚鸡蛋写了八百字的描写习作。但在创作中事无巨细地表达容易造成信息过于杂乱、没有重点,同时囿于篇幅,这也是不现实的。

展现多少信息、选取哪些信息进行展现就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了。

1、“图”与“底”的关系

“图”与“底”的关系是指一个事物“是什么”是由它“不是什么”决定的。

这意味着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或相似、或相异。

在电影画面中,“主体”事物处于视觉焦点的同时,与背景的差异也会偏大。

但对于这个主体来说,背景又是必须的:例如一个惊恐的人作为画面的主体,那么阴森、压抑的背景就是必须的。

同时,背景中又不是每一个事物都是必须的:书中赵雅丽博士进行测试的影片片段中有一段公园的空镜扫过了一个雕像,四版口述影像脚本中有两个对雕像进行了不同的描写,有一版只说“有一个雕像”,更有一版完全没有提及。受试的视力障碍者对影片的理解并无差别,他们需要的有效信息只有一个“公园”。

落在文字的表达形式上,意味着要以最大的努力去突出“图”,也即表达场景中的主体事物的主要特征;但同时,“底”,也即背景、环境描写也需要一定的笔墨,但不必事无巨细。

二者的比例没有一定之规,依行文而定。

2、关注事物的参照价值

事物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一个橘子有什么意义呢?没有。

但故事是有意义的,故事里的事物也是有意义的。

有意义的事物就有进行描写的必要,可以突出这一意义的特性就有进一步描写的必要。

各类文学母题、意象,就是事物参照价值的集中体现。

而这部分附加价值,就是决定在该事物上放多少笔墨的最重要因素了。


评论(23)
热度(114)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一条咸鱼十洲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