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咸鱼十洲

杂食上天,什么都吃

[质问箱]脑洞从哪来的?

来自质问箱的提问:



脑洞这个事情,大概就有三个来源。
一个是本人真实经历过的,比如说我去某地玩过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我可能会想写个在某地发生的故事。
第二个是阅读,比如很多段子体都是“看到了一个梗脑了一下安在XX身上”,很多paro都是建立在其他作品的基础之上的,比如龙族paro啊、恋与paro之类的。多读书(看电影/剧等)真的是脑洞的一个重要来源,不要害怕“剽窃”灵感,用别人的东西做出发点离“抄袭借鉴”这种红线远得很。
但是以上两种在“时间饱和”的情况下很难带来新的灵感,最多有时候会“想起小时候的故事”。
那么就要说第三种了,“看见的”故事。
素材丰富一些的,比如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同事完整地讲出来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个梗,但是这种会很少。
最丰富的来源其实是街头。
一个人的时间是不可能真正“饱和”很长时间的,否则他会在苦恼没脑洞之前先进医院。并不真正的饱和意味着你是要出门的,至少你要上下班、要去门口拿外卖。能看见外面的世界的时候就从学习和工作的海洋里抽身出来放松一下,去观察这个世界。
街头巷尾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东西都是或多或少地有故事的,能被陌生人匆匆一瞥看见的很少,但如果养成了观察的习惯,日积月累下来,心里就会有很多东西。你看不见完整的故事,至少可以抓一个特征,很多个转瞬拼在一起,也是像模像样的。
我不知道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刻意留心路上的一切的,总之不会早于我开始上班,也就是两年前。
最开始的时候我上班挤地铁,北京的14号线早高峰的时候一趟你几乎是上不去的,我坐了几天找到了一扇两趟肯定能上去的门,然后眼睛就开始不老实了。我看见有早高峰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他是去出差的还是刚回家?我看见有扛着麻袋的农民工在汹涌的人潮里不知所措,路过他的一个穿红色风衣的黄头发女人路过他时嘴里发出了一些意义不明的声音。我看见一个打扮时髦的女孩子接起电话之后一口 听不懂的方言,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觉得她是“本地人”而有些年轻人我一看就觉得“是外地来的”。
后来有了摩拜我开始骑车上下班,观察的东西越发奇葩。比如风吹过来的时候杨树的叶子是怎么晃的,晚上路灯能照多远,在快车道独自走路的那个老太太是怎么回事,眼前跑过的这条萨摩耶是谁家的。
我还会竖着耳朵听同路的人聊天,那天和妈妈遛弯,有两个女孩子和我们走路速度差不多,一路就在吐槽,我愣是把这茬的前因后果听了个差不多。到了路口我们往不同的方向去,我和妈妈说,唉,那两个女孩子BLABLA……我妈妈说,啊,我都没听。
你说是我的脑洞多还是我妈妈的脑洞多呢?
所以养成这个习惯,细碎的片段积累得多了,写东西的时候总会在你脑海里灵光一闪的。
什么叫养成了习惯呢?
昨天晚上话剧散场,我被编剧气得要骂娘,心跳过速地铁坐反,停不下来地和同学吐槽了一路。
然而早上我看见这个提问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是记得散场的时候走在我们前面的是三个女生,走在中间的那个穿了一件白色的长羽绒服和一双棕色雪地靴,夜色下看起来是棕色的书包上挂了一个毛绒玩具小挂件。她左边的女生穿了一身黑,戴着一顶毛线帽子,总是往前倾着身子够着和右边的女生说话。右边的那个姑娘是长头发,也是深色的衣服,大概是怕冷又没带手套,总是把手缩在袖子里,手舞足蹈的样子很可爱。
我想我可能算是已经养成习惯了吧。

评论(10)
热度(71)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一条咸鱼十洲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