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咸鱼十洲

杂食上天,什么都吃

气到变形直接在LOF敲的,我就发泄一下。

我要被《在变老之前远去》这部话剧的编剧气死了。

气得我回家坐反了地铁,跳一跳上不了五分。

进家门我妈问我是不是跑回来的,我说气的,她都要笑死了。

有毛可笑的,哼。

还好是九块九的优惠会员票,再贵一毛钱我要骂脏话了。

小剧场导演也不容易,亲自帮赞助商看台子,我看见他憋了一会也不忍心打击他,何况这破玩意儿九成九是编剧的锅,于是默默地走了。

但是我还是要吐槽。已经气成河豚了不吐一下我怕一会我炸了。

哦,要夸的东西比较少,先夸一下啊,这个剧本形式很新颖,是两个人的独角戏,全场基本只有着两个演员,在AB面之间互相跳,在主角这个角色和其他角色之间互相跳,都没有什么违和感,处理得还是不错的。

好了,下面是吐槽时间。

这个剧呢,最开始我只是觉得它像白开水。这个剧本毫无感情,不是上帝看蝼蚁那种冷漠的毫无感情,是什么都没有,是虚无。感情没有矛盾、情节没有起伏、人物状态也没有变化,从头到尾都是矫情的内心独白,文笔还很拙劣。其中几段诗朗诵让我怀疑谁给编剧的勇气说它是诗,散文片段还差不多。这时候我算是觉得《一个人在田纳西》还是有那么点优点的了。

总之,看这个剧,像是在听人朗读拙劣的小说。

整部剧就说这个北漂青年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自己悄悄跑去藏区支教了。

主角对北漂生活的厌倦、对支教意义的向往和疑问都没有阐释清楚;主角对学生的感情几乎没有表现;最后学校没有学生了他要回北京,也没有任何感情上的波动。全程都只在莫名其妙的地方大篇幅写实,比如自己种蔬菜自己盖房子、肉放坏了、没地方洗热水澡……这些占据全剧几乎一半的东西其实就一句话:条件很艰苦。作用也就一句话:突出心灵很充实。

用得着那么多废话吗。

同时,因为我自己支教过,连去支教的原因都跟主角差不多,甚至“收到学生画的画”这么个情节都一样……所以我特别肯定这个编剧不仅自己没有支教过,也没有找过有支教经历的人访谈。

北京这么多年轻人,这么多高校,你去找,我不信一个礼拜你找不到两个支教过的人问问。

但凡你问问,你就不会写出“我关心我的蔬菜胜过一切”这种话,你会知道老师心里最关心的绝对是学生;你就不会写出“除了发呆什么都干不了”这种话,备课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被你忽略;你就不会用“送”字来表达主角和朋友分享孩子们画作的行为,这么珍贵怎么舍得送。

总之我对这部剧很失望,但还不至于生气。

直到结局时刻。

模拟吉普车的粉笔盒突然掉到了地上,而大屏幕亮了起来,是一个老师看着一群藏族孩子在唱歌。歌词打在屏幕的角落里,以碾压前面所有诗朗诵的水平被孩子们稚嫩地歌唱着。

而右下角署了名字。

我意识到着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谢幕时导演也证实了,这是他一个朋友的故事,这位老师在最后一周下山给学校买最后一盒粉笔返校的路上遭遇车祸失踪,再也没有出现过。

我突然就无可抑止地愤怒了。

这么好的一个人,这么好的一个故事,你怎么能写成这个鬼样子?他的疑惑你没有展现,他的感情你没有挖掘,他是怎么挣扎的又是如何获得心灵的平静的,你一无所知。

你甚至都没能把他变成一个符号。

你在乎的至于你自己的“诗人”情怀,中二矫情而缺少勇气,只敢臆想一个大步向前的行者的心灵。

哦,或者你连臆想都懒于臆想,不过生搬硬套你那点矫情的青春吧。

你凭什么写他。

你 · 不 · 配。

评论(5)
热度(34)

© 一条咸鱼十洲 | Powered by LOFTER